两段式煤气发生炉配件

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pdf

发布时间:2023-10-31作者:火狐体育在线网站

  详细介绍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其包括炉底,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支座安装有炉栅;炉栅支座通过驱动安装板安装于灰盘支座上,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支座上转动,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风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及大灰刀。本发明炉栅上设有风管,通过风管向炉底内出入气流,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结构紧密相连,安装运输方便,降低使用成本,节能环保,提高转换效率,安全可靠。

  1: 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包括炉底 (18) , 其特征是 : 所述炉底 (18) 的下方设有灰盘 (15) , 所述灰盘 (15) 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 (7) ; 灰盘 (15) 内的中心区 通过炉栅支座 (14) 安装有炉栅 (23) , 所述炉栅 (23) 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 (14) 相连的另一 端伸入炉底 (18) 内; 炉栅支座 (14) 通过驱动安装板 (19) 安装于灰盘支座 (7) 上, 灰盘 (15) 及炉栅 (23) 能在灰盘支座 (7) 上转动, 所述驱动安装板 (19) 上设有用于驱动灰盘 (15) 转 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炉栅 (23) 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 (6) 安装有风管 (3) , 所述风 管 (3) 通过炉栅 (23) 与炉底 (18) 及炉体 (24) 相连通 ; 炉底 (18) 对应于伸入灰盘 (15) 内 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

  2: 依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底 (18) 的顶端设有炉体 (24) , 所述炉体 (24) 对应于与炉底 (18) 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加煤机 构, 所述炉体 (24) 的轴线) 的轴线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加 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31) , 所述顶部煤仓 (31) 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 (30) , 所述缓冲煤仓 (30) 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 (28) ; 所述底部煤仓 (28) 安装于炉体 (24) 的顶部 ; 顶部煤仓 (31) 与缓冲煤仓 (30) 、 以及缓冲煤仓 (30) 与底部煤仓 (28) 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 滑板阀 (32) 。

  4: 依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顶 部煤仓 (31) 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 (N1) , 所述煤气放散口 (N1) 通过顶部煤仓 (31) 、 缓冲煤 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与炉体 (24) 相连通。

  5: 依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26) , 所述中心管 (26) 沿炉体 (24) 的长度分布, 且中心管 (26) 的轴线) 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对应于邻近炉体 (24) 对应于 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9) , 中心管 (26) 通过连接管 (9) 固定安装 于炉体 (24) 内, 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 (9) 与炉体 (24) 上的底部煤气出口 (N5) 相连通。

  6: 依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 (N18) 及温度计套管 (N22) , 所述温度计套管 (22) 位于气流调节器 (N18) 的下方 ; 气流调节器 (N18) 与温度计套 管 (N22) 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且炉体 (24) 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 (N18) 间相隔 60 度。

  7: 依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底 (18) 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N10) , 所述第二除污口 (N10) 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 节器 (N18) 在炉体 (24) 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8: 依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栅 (23) 与风管 (3) 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 (N19) 。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砌砖 (25) 。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灰 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 (15) 上的棘轮 (12) , 所述棘轮 (12) 分布于灰盘 (15) 下部的 外圈 ; 所述棘轮 (12) 与驱动安装板 (19) 上的驱动棘爪 (13) 相对应连接。

  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底安装结构, 尤其是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 构, 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气发生炉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 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操作便捷, 投 资低, 建设周期短, 适合使用的范围广, 在所有的领域大范围的应用。但是, 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受结 构影响, 存在几个缺点 : 1、 需要保持一定的空层高度, 而空层高度大加煤时落差产生大量的 煤粉随煤气带出, 浪费能源, 堵塞管路 ; 2、 一段式煤气炉操作时需要扎钎、 平炉, 不仅产生煤 粉, 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 产气量不稳定 ; 3、 布煤不均匀, 易偏炉、 漏炉 ; 4、 不便于远距离输 送, 因此在运输及使用上受到限制。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是在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干馏段, 将煤的低 温干馏和气化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炉体内分段进行, 然后将气化段产生的煤气一部分从下 段出口导出, 另一部分用于干馏炉煤料, 并汇同煤料低温干馏产生的煤气一起从上段出口 导出。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工艺繁琐, 设备投资高, 占地面积大, 建设周期长, 操作复杂。 但 是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生产的煤气热值高, 焦油含量少, 煤气转换效率高, 能完全汽化, 节省 能源, 而且便于长距离输送, 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使用两端煤气发生炉。但是要满足锻造、 碳素、 化工、 轧钢等领域企业要求投入低, 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 并且还需要符合国家环保 要求和节能减排的标准, 显然上述现有的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煤气发生炉及炉底结构都存 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存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 炉底安装结构, 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紧凑, 安装运输方便, 提高转换效率, 降低使用成本, 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 所述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包括 炉底, 所述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 所述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 ; 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 支座安装有炉栅, 所述炉栅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内 ; 炉栅支座通过 驱动安装板安装于灰盘支座上, 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支座上转动, 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 用于驱动灰盘转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 所 述风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 ; 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 分布的小灰刀及大灰刀。

  所述炉底的顶端设有炉体, 所述炉体对应于与炉底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加煤机构, 所述炉体的轴线与炉底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所述顶部煤仓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 所述缓冲煤仓 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 ; 所述底部煤仓安装于炉体的顶部 ; 顶部煤仓与缓冲煤仓、 以及缓冲

  所述顶部煤仓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 所述煤气放散口通过顶部煤仓、 缓冲煤仓 及底部煤仓与炉体相连通。

  所述炉体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所述中心管沿炉体的长度分布, 且中心管的轴 线与炉体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中心管对应于邻近炉体对应于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 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中心管通过连接管固定安装于炉体内, 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与炉体 上的底部煤气出口相连通。

  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 套管, 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 ; 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 致, 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 60 度。

  所述炉底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所述第二除污口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节 器在炉体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所述炉栅与风管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 所述炉体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 砌砖。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上的棘轮, 所述棘轮分布于灰盘下部的外 圈; 所述棘轮与驱动安装板上的驱动棘爪相对应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 : 炉体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 炉体的底端设有炉底 ; 炉底的下方设 有炉栅, 炉栅安装于灰盘内, 灰盘支座上的驱动安装板上安装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灰盘转 动时, 炉底外壁上的小灰刀及大灰刀能够使得灰盘内的煤灰能够松散, 避免煤灰堆积, 炉栅 上设有风管, 通过风管向炉底内出入气流, 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 能够调节及维 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 结构紧密相连, 安装运输方便, 降低使用成本, 节能环保, 提高转换效率, 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如图 1~ 图 4 所示 : 本发明包括底部通气室 1、 灰槽 2、 风管 3、 第一固定体 4、 炉体腔 体 5、 底部通气室支架 6、 灰盘支座 7、 第二固定体 8、 连接管 9、 地脚螺丝 10、 风管接口 11、 棘 轮 12、 驱动棘爪 13、 炉栅支座 14、 灰盘 15、 灰管 16、 风管定位套 17、 炉底 18、 驱动安装板 19、 第三固定体 20、 小灰刀 21、 大灰刀 22、 炉栅 23、 炉体 24、 炉体砌砖 25、 中心管 26、 底部煤气气 流调节器 27、 底部煤仓 28、 旋转下煤阀 29、 缓冲煤仓 30、 顶部煤仓 31、 滑板阀 32、 煤气放散 口 N1、 顶部煤气出口 N2、 底部煤气出口 N5、 蒸汽出口 N6、 第一除污口 N9、 第二除污口 N10、 探 火孔 N12、 备用进水口 N13、 排污口 N14、 排净口 N15、 人孔 N16、 进水口 N17、 气流调节器 N18、 水封溢流口 N19 及温度计套管 N22。如图 1、 图 2 和图 3 所示 :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 24, 所述炉体 24 的顶端设有 加煤机构, 炉体 24 的底端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 18, 所述炉底 18 与炉体 24 的结合部 呈锥形。 炉体 24 内的内部设有炉体砌砖 25, 所述炉体砌砖 25 采用耐火材料制成, 提高炉体 24 的耐火性能 ; 炉体砌砖 25 沿炉体 24 的长度分布。炉体 24 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26, 所 述中心管 26 的轴线 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顶端对应的一 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9, 中心管 26 通过连接管 9 与炉体 24 的内部固定连接, 且中心管 26 通过对应的连接管 9 与炉体 24 上的底部煤气出口 N5 相连通, 底部煤气出口 N5 邻近炉体 24 的顶端, 且底部煤气出口 N5 与炉体 24 内的炉体腔体 5 相连通, 从而炉体 24 内的煤气通 过中心管 26 及连接管 9 与底部煤气出口 N5 连接后输出。

  位于炉体 24 顶部的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31, 所述顶部煤仓 31 的下方设有缓冲 煤仓 30, 所述缓冲煤仓 30 的下方设有底部煤仓 28, 所述底部煤仓 28 固定安装于炉体 24 的 顶端, 且底部煤仓 28 对应于与炉体 24 相连的一端伸入炉体 24 内。顶部煤仓 31 呈漏斗状, 顶部煤仓 31 与缓冲煤仓 30 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同时, 缓冲煤仓 30 与底部煤仓 28 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 通过旋转下煤阀 29、 滑板 阀 32、 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间的对应配合, 可提升加入炉体 24 内煤粉的均匀性, 提高转换效率。顶部煤仓 31 的顶端设有煤气放散口 N1, 所述煤气放散口 N1 通过顶部煤仓 31、 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与炉体 24 相连通。顶部煤仓 31 上设有第一固定体 4, 顶部 煤仓 31 通过地脚螺丝 10、 垫圈及密封垫固定安装于第一固定体 4 上, 第一固定体 4 采用耐 火材料制成, 通过第一固定体 4 能够将加煤机构固定安装于炉体 24 上。当顶部煤仓 31 内 送入煤粉时, 通过给旋转下煤阀 29 触发信号使得旋转下煤阀 29 打开, 通过旋转下煤阀 39 及滑板阀 32 对应配合以及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的分流后, 可提升进入炉体 24 内 煤粉分布的均匀性。

  炉体 24 上设有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 27, 所述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 27 与炉体 24 上 的气流调节器 N18 相一致, 通过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 27 能够调节相应的气流量。炉体 24 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部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 N2, 通过顶部煤气出口 N2 能够 将炉体 24 内的煤气输出。炉底 18 的外圈设有水夹套。

  炉底 18 的下方设有灰盘 15, 所述灰盘 15 的底部设有灰盘支座 7 ; 所述灰盘支座 7 上设有驱动安装板 19, 所述驱动安装板 19 上方设有炉栅支座 14。灰盘 15 的中心区通过炉 栅支座 14 安装有炉栅 23, 所述炉栅 23 对应于与炉栅支座 14 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 18 内, 即炉底 18 对应于炉体 24 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灰盘 15 内。驱动安装板 19 上设有灰盘转动驱 动机构,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棘轮 12, 所述棘轮 12 位于炉栅支座 14 下方的外圈, 所 述棘轮 12 与驱动安装板 19 上的驱动棘爪 13 对应配合, 驱动棘爪 13 包括液压传动电机, 通 过液压传动电机能够推动棘轮 12 转动, 当棘轮 12 相对灰盘支座 7 转动后, 能够使得灰盘 15 及炉栅 23 在灰盘支座 7 上转动。炉底 18 对应于伸入灰盘 15 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交错分 布的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当灰盘 15 及炉栅 23 转动时, 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能够将灰 盘 15 内的煤灰铲松, 随着灰盘 15 的不断转动, 灰盘 15 内的煤灰可以通过灰管 16 落入灰槽 2 内, 所述灰槽 2 对称分布于灰盘 15 的下方, 灰槽 2 通过灰管 16 与灰盘 15 相连。

  炉栅 23 呈圆形宝塔状, 炉栅 23 的底端设有风管 3, 所述风管 3 的轴线 的 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 6 及风管定位套 17 安装于炉栅 23 上, 风管 3 的一端穿过风管定位套 17 后伸入炉栅 23 内, 风管 3 的另一端伸入底部通气室 1 内, 通 过底部通气室 1 送入气化剂及所需的气体。使用时, 灰盘 15 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 20, 灰 盘支座 7 通过地脚螺栓 10 固定安装于第三固定体 20 上, 风管定位套 17 及灰管 16 均穿过 第三固定体 20。风管 3 上设有风管接口 11。炉栅 23 下部与风管 3 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 口 N19。炉栅支座 14 与灰盘支座 7 支架, 以及灰盘 15 连接处军用橡胶石棉板密封, 不得漏 水。

  如图 4 所示 : 为炉体 24 及炉底 18 上设置若干的管口分布图。炉体 24 及炉底 18 呈圆柱状, 将炉体 24 及炉底 18 按照 360 度划分, 且角度按照逆时针逐渐增大, 能获得相 应接口的角度分布。以炉体 24 及炉底 18 的某一点为 0 度位置, 其余位置依照相应的弧度 大小进行类推。在炉体 24 上设置六个均匀分布的温度计套管 N22 及六个均匀分布的气流 调节器 N18, 温度计套管 N22 及气流调节器 N18 分别分布于炉体 24 的 0 度、 60 度、 120 度、 180 度、 240 度及 300 度 ; 温度计套管 N22 位于气流调节器 N18 的下方。在炉底 18 上设置六 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N10, 所述第二除污口 N10 的分布位置与温度计套管 N22 的分布 位置相一致, 第二除污口 N10 位于温度计套管 N22 的下方。在炉底 18 的 0 度位置设置人孔 N16, 通过人孔 N16 上设置人孔盖, 通过人孔 N16 能够方便进入炉底 18 进行检修。在炉体 24 设置 9 个均匀分布的探火孔 N12, 探火孔 N12 设置在炉体 24 的零度, 并在炉体 24 上每隔 40 度设置一个探火孔 N12, 通过探火孔 N12 能够观察到炉体 24 内的燃烧情况, 然后通过气流调 节器 N18 能够调节通过风管 3 通入的气流 ; 探火孔 N12 位于炉体 24 对应于邻近炉底 18 的 端部。通过温度计套管 N22 能够安装温度计, 通过温度计能够测量炉体 24 内的温度, 从而 能够调节控制炉体 24 内的发生温度, 提高煤气发生量。

  在炉底 18 上设有设置 6 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除污口 N9, 具体地, 在炉底 18 的 30 度 位置设置第一除污口 N9, 并在炉底 18 上每隔 60 度设置一个第一除污口 N9, 从而得到均匀 分布的第一除污口 N9。在炉底 18 上设置 2 个备用进水口 N13, 其中一个备用进水口 N13 位 于炉底 18 的 45 度位置, 另外一个备用进水口 N13 位于炉底 18 的 75 度位置。在炉底 18 上 设置 3 个排污口 N14, 其中一个排污口 N14 位于炉底 18 的 45 度位置, 一个排污口 N14 位于 炉底 18 的 165 度位置, 第三个排污口 N14 位于炉底 18 的 285 度位置。在炉底 18 上设置对 称分布的进水口 N17, 所述进水口 N17 位于炉底 18 的 90 度和 270 度位置, 所述进水口 N17 在炉底 18 上位于第一除污口 N9 及第二除污口 N10 之间。在炉底 18 的 345 度位置设置排 净口 N15, 所述排净口 N15 位于排污口 N14 的下方。炉体 24 上设置四个均匀分布的蒸汽出 口 N6, 所述炉体 24 上的蒸汽出口 N6 呈间隔 90 度分布, 其中一个蒸汽出口 N6 位于炉体 24 的零度位置。顶部煤气出口 N2 位于在炉体 24 的 0 度及 180 度位置。

  如图 1~ 图 4 所示 : 使用时, 顶部煤仓 31 通过地脚螺栓 10 与第一固定体 4 固定连 接, 炉体 24 的顶端及底端设置第二固定体 8, 灰盘 15 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 20, 通过地脚 螺栓 10 将灰盘支座 7 固定与第三固定体 20 上。 工作时, 向顶部煤仓 31 内加入所需的煤粉, 打开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使得煤粉通过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缓冲及分流后 均匀落入炉体 24 内。通过底部通气室 1 及风管 3 向炉体 24 内通入所需的气流, 通过进水 口 N17 向炉底 18 内注入水。气流通过炉栅 23 后使得煤粉在在炉底 18 进行气化, 并在炉体 24 内进行干馏, 从而得到的煤气通过中心管 26、 连接管 9 及底部煤气出口 N5 输出到所需的 加热炉内。同时, 能够最终靠炉体 24 顶部的顶部煤气出口 N2 将煤气输出到所需的加热炉内。通过蒸汽出口 N6 能够输出蒸汽, 通过探火孔 N12 能够观察炉体 24 内的燃烧情况。通过第 一除污口 N9、 第二除污口 N10、 排污口 N14 及排净口 N15 能对炉底 18 进行清理。随着煤粉 的不断燃烧, 煤灰通过炉底 18 及炉栅 23 后落入灰盘 15 内, 转动盘驱动机构驱动灰盘 15 及 炉栅 23 转动, 炉栅 23 转动后, 利用宝塔状结构能够将煤灰均匀打散在灰盘 15 内, 灰盘 15 转动时, 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能够使得煤灰松散, 避免在灰盘 15 的长期积累。随着灰盘 15 的不断转动, 煤灰通过灰管 16 落入灰槽 2 内, 通过灰槽 2 能够方便对煤灰进行清理。整 个煤气发生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直至煤气发生过程的结束。

  本发明炉体 24 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 炉体 24 的底端设有炉底 18 ; 炉底 18 的下方 设有炉栅 23, 炉栅 23 安装于灰盘 15 内, 灰盘支座 7 上的驱动安装板 19 上安装有灰盘转动 驱动机构 ; 灰盘 15 转动时, 炉底 18 外壁上的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能够使得灰盘 15 内的 煤灰能够松散, 避免煤灰堆积, 通过炉体 24 及炉底 18 对应的接口分布, 能够调节及维护整 个煤气发生过程, 结构紧密相连, 安装运输方便, 降低使用成本, 节能环保, 提高转换效率, 安全 可靠。

  2、商标事务所 32104 代理人 曹祖良 (54) 发明名称 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 底安装结构, 其包括炉底, 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 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 ; 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 炉栅支座安装有炉栅 ; 炉栅支座通过驱动安装板 安装于灰盘支座上, 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支座上 转动, 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 风 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 ; 炉底对应于伸 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 刀及大灰刀。本发明炉栅上设有风管, 通过风管 向炉底内出入气流, 通。

  3、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 分布, 能够调节及维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 结构紧 凑, 安装运输方便, 降低使用成本, 节能环保, 提高 转换效率, 安全可靠。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包括炉底 (18) , 其特征是 : 所述炉底 (18) 的下方设有灰盘 (15) , 所述灰盘 (15) 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 (7) ; 灰盘 (15) 内的中心区 通过炉栅支座 (14) 安装有。

  4、炉栅 (23) , 所述炉栅 (23) 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 (14) 相连的另一 端伸入炉底 (18) 内 ; 炉栅支座 (14) 通过驱动安装板 (19) 安装于灰盘支座 (7) 上, 灰盘 (15) 及炉栅 (23) 能在灰盘支座 (7) 上转动, 所述驱动安装板 (19) 上设有用于驱动灰盘 (15) 转 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炉栅 (23) 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 (6) 安装有风管 (3) , 所述风 管 (3) 通过炉栅 (23) 与炉底 (18) 及炉体 (24) 相连通 ; 炉底 (18) 对应于伸入灰盘 (15) 内 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分布的小灰刀 (21) 及大。

  5、灰刀 (22)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底 (18) 的顶端设有炉体 (24) , 所述炉体 (24) 对应于与炉底 (18) 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加煤机 构, 所述炉体 (24) 的轴线) 的轴线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加 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31) , 所述顶部煤仓 (31) 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 (30) , 所述缓冲煤仓 (30) 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 (28) ; 所述底部煤仓 (28) 安装于炉体 (24) 的顶部 ; 顶部煤。

  6、仓 (31) 与缓冲煤仓 (30) 、 以及缓冲煤仓 (30) 与底部煤仓 (28) 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 滑板阀 (32)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顶 部煤仓 (31) 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 (N1) , 所述煤气放散口 (N1) 通过顶部煤仓 (31) 、 缓冲煤 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与炉体 (24) 相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26) , 所述中心管 (26) 沿炉体 (24) 的。

  7、长度分布, 且中心管 (26) 的轴线) 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对应于邻近炉体 (24) 对应于 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9) , 中心管 (26) 通过连接管 (9) 固定安装 于炉体 (24) 内, 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 (9) 与炉体 (24) 上的底部煤气出口 (N5) 相连通。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 (N18) 及温度计套管 (N22) , 所述温度计套管 (22) 位于气流调节器 (N18) 的下。

  8、方 ; 气流调节器 (N18) 与温度计套 管 (N22) 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且炉体 (24) 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 (N18) 间相隔 60 度。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底 (18) 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N10) , 所述第二除污口 (N10) 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 节器 (N18) 在炉体 (24) 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栅 (23) 与风管 (3) 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 (N19) 。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

  9、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炉 体 (24) 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砌砖 (25) 。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其特征是 : 所述灰 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 (15) 上的棘轮 (12) , 所述棘轮 (12) 分布于灰盘 (15) 下部的 外圈 ; 所述棘轮 (12) 与驱动安装板 (19) 上的驱动棘爪 (13) 相对应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04880 A 2 1/5 页 3 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底安装结构, 尤其是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

  10、炉底安装结 构, 属于两段煤气发生炉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煤气发生炉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 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投 资低, 建设周期短, 适用范围广, 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但是, 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受结 构影响, 存在几个缺点 : 1、 需要保持一定的空层高度, 而空层高度大加煤时落差产生大量的 煤粉随煤气带出, 浪费能源, 堵塞管路 ; 2、 一段式煤气炉操作时需要扎钎、 平炉, 不仅产生煤 粉, 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 产气量不稳定 ; 3、 布煤不均匀, 易偏炉、 漏炉 ; 4、 不便于远距离输 送, 因此在运输及使用上受到限制。 0003 两段式煤气发。

  11、生炉是在一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干馏段, 将煤的低 温干馏和气化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炉体内分段进行, 然后将气化段产生的煤气一部分从下 段出口导出, 另一部分用于干馏炉煤料, 并汇同煤料低温干馏产生的煤气一起从上段出口 导出。 0004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工艺繁琐, 设备投资高, 占地面积大, 建设周期长, 操作复杂。 但 是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生产的煤气热值高, 焦油含量少, 煤气转换效率高, 能完全汽化, 节省 能源, 而且便于长距离输送, 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使用两端煤气发生炉。但是要满足锻造、 碳素、 化工、 轧钢等领域企业要求投入低, 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 并且还需要符合国家环保 。

  12、要求和节能减排的标准, 显然上述现有的一段式和两段式两种煤气发生炉及炉底结构都存 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 炉底安装结构, 其结构简单紧凑, 安装运输方便, 提高转换效率, 降低使用成本, 安全可靠。 0006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 所述节能型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炉底安装结构, 包括 炉底, 所述炉底的下方设有灰盘, 所述灰盘的底端设有灰盘支座 ; 灰盘内的中心区通过炉栅 支座安装有炉栅, 所述炉栅的对应于与炉栅支座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内 ; 炉栅支座通过 驱动安装板安装于灰盘支座上, 灰盘及炉栅能在灰盘。

  13、支座上转动, 所述驱动安装板上设有 用于驱动灰盘转动的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炉栅的底部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安装有风管, 所 述风管通过炉栅与炉底及炉体相连通 ; 炉底对应于伸入灰盘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对应交错 分布的小灰刀及大灰刀。 0007 所述炉底的顶端设有炉体, 所述炉体对应于与炉底相连的另一端设有加煤机构, 所述炉体的轴线与炉底的轴线 所述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所述顶部煤仓的下方设有缓冲煤仓, 所述缓冲煤仓 的下部设有底部煤仓 ; 所述底部煤仓安装于炉体的顶部 ; 顶部煤仓与缓冲煤仓、 以及缓冲 说 明 书 CN 102504880 A 3 2/5 页 4 煤仓。

  14、与底部煤仓间均设置对称的旋转下煤阀及滑板阀。 0009 所述顶部煤仓的顶部设有煤气放散口, 所述煤气放散口通过顶部煤仓、 缓冲煤仓 及底部煤仓与炉体相连通。 0010 所述炉体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所述中心管沿炉体的长度分布, 且中心管的轴 线与炉体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中心管对应于邻近炉体对应于与加煤机构相连的一端设 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中心管通过连接管固定安装于炉体内, 并通过相应的连接管与炉体 上的底部煤气出口相连通。 0011 所述炉体对应于邻近设置加煤机构的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气流调节器及温度计 套管, 所述温度计套管位于气流调节器的下方 ; 气流调节器与温度计套管的分布位置相一。

  15、 致, 且炉体上对应相邻的气流调节器间相隔 60 度。 0012 所述炉底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所述第二除污口的分布位置与气流调节 器在炉体上的分布位置相一致。 0013 所述炉栅与风管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口。 所述炉体的内壁设有用于耐火的炉体 砌砖。 0014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位于灰盘上的棘轮, 所述棘轮分布于灰盘下部的外 圈 ; 所述棘轮与驱动安装板上的驱动棘爪相对应连接。 0015 本发明的优点 : 炉体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 炉体的底端设有炉底 ; 炉底的下方设 有炉栅, 炉栅安装于灰盘内, 灰盘支座上的驱动安装板上安装有灰盘转动驱动机构 ; 灰盘转 动时, 炉底外壁上的。

  16、小灰刀及大灰刀能够使得灰盘内的煤灰能够松散, 避免煤灰堆积, 炉栅 上设有风管, 通过风管向炉底内出入气流, 通过炉体及炉底对应的接口分布, 能够调节及维 护整个煤气发生过程, 结构紧密相连, 安装运输方便, 降低使用成本, 节能环保, 提高转换效率, 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 2 为图 1 的 A-A 向剖视图。 0018 图 3 为图 1 的 B-B 向剖视图。 0019 图 4 为本发明管口方位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如图 1 图 4 所示 : 本发明包括底部通气室。

  17、 1、 灰槽 2、 风管 3、 第一固定体 4、 炉体腔 体 5、 底部通气室支架 6、 灰盘支座 7、 第二固定体 8、 连接管 9、 地脚螺丝 10、 风管接口 11、 棘 轮 12、 驱动棘爪 13、 炉栅支座 14、 灰盘 15、 灰管 16、 风管定位套 17、 炉底 18、 驱动安装板 19、 第三固定体20、 小灰刀21、 大灰刀22、 炉栅23、 炉体24、 炉体砌砖25、 中心管26、 底部煤气气 流调节器 27、 底部煤仓 28、 旋转下煤阀 29、 缓冲煤仓 30、 顶部煤仓 31、 滑板阀 32、 煤气放散 口 N1、 顶部煤气出口 N2、 底部煤气出口 N5、 蒸汽出。

  18、口 N6、 第一除污口 N9、 第二除污口 N10、 探 火孔 N12、 备用进水口 N13、 排污口 N14、 排净口 N15、 人孔 N16、 进水口 N17、 气流调节器 N18、 水封溢流口 N19 及温度计套管 N22。 说 明 书 CN 102504880 A 4 3/5 页 5 0022 如图 1、 图 2 和图 3 所示 : 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 24, 所述炉体 24 的顶端设有 加煤机构, 炉体 24 的底端设有用于形成气化段的炉底 18, 所述炉底 18 与炉体 24 的结合部 呈锥形。 炉体24内的内部设有炉体砌砖25, 所述炉体砌砖25采用耐火材料制成, 提高炉体。

  19、 24 的耐火性能 ; 炉体砌砖 25 沿炉体 24 的长度分布。炉体 24 内的中心区设有中心管 26, 所 述中心管 26 的轴线 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顶端对应的一 端设有对称分布的连接管 9, 中心管 26 通过连接管 9 与炉体 24 的内部固定连接, 且中心管 26通过对应的连接管9与炉体24上的底部煤气出口N5相连通, 底部煤气出口N5邻近炉体 24 的顶端, 且底部煤气出口 N5 与炉体 24 内的炉体腔体 5 相连通, 从而炉体 24 内的煤气通 过中心管 26 及连接管 9 与底部煤气出口 N5 连接后输出。 0023 位于炉体 24。

  20、 顶部的加煤机构包括顶部煤仓 31, 所述顶部煤仓 31 的下方设有缓冲 煤仓 30, 所述缓冲煤仓 30 的下方设有底部煤仓 28, 所述底部煤仓 28 固定安装于炉体 24 的 顶端, 且底部煤仓 28 对应于与炉体 24 相连的一端伸入炉体 24 内。顶部煤仓 31 呈漏斗状, 顶部煤仓 31 与缓冲煤仓 30 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同时, 缓冲煤仓 30 与底部煤仓 28 间设有对称分布的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 通过旋转下煤阀 29、 滑板 阀 32、 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间的对应配合, 可提升加入炉体 24 内煤粉的均匀性,。

  21、 提高转换效率。顶部煤仓 31 的顶端设有煤气放散口 N1, 所述煤气放散口 N1 通过顶部煤仓 31、 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与炉体 24 相连通。顶部煤仓 31 上设有第一固定体 4, 顶部 煤仓 31 通过地脚螺丝 10、 垫圈及密封垫固定安装于第一固定体 4 上, 第一固定体 4 采用耐 火材料制成, 通过第一固定体 4 能够将加煤机构固定安装于炉体 24 上。当顶部煤仓 31 内 送入煤粉时, 通过给旋转下煤阀 29 触发信号使得旋转下煤阀 29 打开, 通过旋转下煤阀 39 及滑板阀 32 对应配合以及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的分流后, 可提升进入炉体 24。

  22、 内 煤粉分布的均匀性。 0024 炉体24上设有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 所述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27与炉体24上 的气流调节器 N18 相一致, 通过底部煤气气流调节器 27 能够调节相应的气流量。炉体 24 对应于设置加煤机构的顶部设有对称分布的顶部煤气出口 N2, 通过顶部煤气出口 N2 能够 将炉体 24 内的煤气输出。炉底 18 的外圈设有水夹套。 0025 炉底 18 的下方设有灰盘 15, 所述灰盘 15 的底部设有灰盘支座 7 ; 所述灰盘支座 7 上设有驱动安装板 19, 所述驱动安装板 19 上方设有炉栅支座 14。灰盘 15 的中心区通过炉 栅支座14安装有炉栅23, 所。

  23、述炉栅23对应于与炉栅支座14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炉底18内, 即炉底 18 对应于炉体 24 相连的另一端伸入灰盘 15 内。驱动安装板 19 上设有灰盘转动驱 动机构, 所述灰盘转动驱动机构包括棘轮 12, 所述棘轮 12 位于炉栅支座 14 下方的外圈, 所 述棘轮 12 与驱动安装板 19 上的驱动棘爪 13 对应配合, 驱动棘爪 13 包括液压传动电机, 通 过液压传动电机能够推动棘轮12转动, 当棘轮12相对灰盘支座7转动后, 能够使得灰盘15 及炉栅 23 在灰盘支座 7 上转动。炉底 18 对应于伸入灰盘 15 内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交错分 布的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当灰盘 1。

  24、5 及炉栅 23 转动时, 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能够将灰 盘 15 内的煤灰铲松, 随着灰盘 15 的不断转动, 灰盘 15 内的煤灰可以通过灰管 16 落入灰槽 2 内, 所述灰槽 2 对称分布于灰盘 15 的下方, 灰槽 2 通过灰管 16 与灰盘 15 相连。 0026 炉栅23呈圆形宝塔状, 炉栅23的底端设有风管3, 所述风管3的轴线的 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通过底部通气室支架 6 及风管定位套 17 安装于炉栅 23 上, 风 说 明 书 CN 102504880 A 5 4/5 页 6 管 3 的一端穿过风管定位套 17 后伸入炉栅 23 内, 风管。

  25、 3 的另一端伸入底部通气室 1 内, 通 过底部通气室 1 送入气化剂及所需的气体。使用时, 灰盘 15 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 20, 灰 盘支座 7 通过地脚螺栓 10 固定安装于第三固定体 20 上, 风管定位套 17 及灰管 16 均穿过 第三固定体 20。风管 3 上设有风管接口 11。炉栅 23 下部与风管 3 的结合部设有水封溢流 口 N19。炉栅支座 14 与灰盘支座 7 支架, 以及灰盘 15 连接处军用橡胶石棉板密封, 不得漏 水。 0027 如图 4 所示 : 为炉体 24 及炉底 18 上设置若干的管口分布图。炉体 24 及炉底 18 呈圆柱状, 将炉体 24 及炉底 。

  26、18 按照 360 度划分, 且角度按照逆时针逐渐增大, 能获得相 应接口的角度分布。以炉体 24 及炉底 18 的某一点为 0 度位置, 其余位置依照相应的弧度 大小进行类推。在炉体 24 上设置六个均匀分布的温度计套管 N22 及六个均匀分布的气流 调节器 N18, 温度计套管 N22 及气流调节器 N18 分别分布于炉体 24 的 0 度、 60 度、 120 度、 180 度、 240 度及 300 度 ; 温度计套管 N22 位于气流调节器 N18 的下方。在炉底 18 上设置六 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除污口 N10, 所述第二除污口 N10 的分布位置与温度计套管 N22 的分布 位置。

  27、相一致, 第二除污口 N10 位于温度计套管 N22 的下方。在炉底 18 的 0 度位置设置人孔 N16, 通过人孔 N16 上设置人孔盖, 通过人孔 N16 能够方便进入炉底 18 进行检修。在炉体 24 设置 9 个均匀分布的探火孔 N12, 探火孔 N12 设置在炉体 24 的零度, 并在炉体 24 上每隔 40 度设置一个探火孔N12, 通过探火孔N12能够观察到炉体24内的燃烧情况, 然后通过气流调 节器 N18 能够调节通过风管 3 通入的气流 ; 探火孔 N12 位于炉体 24 对应于邻近炉底 18 的 端部。通过温度计套管 N22 能够安装温度计, 通过温度计能够测量炉体 2。

  28、4 内的温度, 从而 能够调节控制炉体 24 内的发生温度, 提高煤气发生量。 0028 在炉底 18 上设有设置 6 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除污口 N9, 具体地, 在炉底 18 的 30 度 位置设置第一除污口 N9, 并在炉底 18 上每隔 60 度设置一个第一除污口 N9, 从而得到均匀 分布的第一除污口 N9。在炉底 18 上设置 2 个备用进水口 N13, 其中一个备用进水口 N13 位 于炉底 18 的 45 度位置, 另外一个备用进水口 N13 位于炉底 18 的 75 度位置。在炉底 18 上 设置 3 个排污口 N14, 其中一个排污口 N14 位于炉底 18 的 45 度位置,。

  29、 一个排污口 N14 位于 炉底 18 的 165 度位置, 第三个排污口 N14 位于炉底 18 的 285 度位置。在炉底 18 上设置对 称分布的进水口 N17, 所述进水口 N17 位于炉底 18 的 90 度和 270 度位置, 所述进水口 N17 在炉底 18 上位于第一除污口 N9 及第二除污口 N10 之间。在炉底 18 的 345 度位置设置排 净口 N15, 所述排净口 N15 位于排污口 N14 的下方。炉体 24 上设置四个均匀分布的蒸汽出 口 N6, 所述炉体 24 上的蒸汽出口 N6 呈间隔 90 度分布, 其中一个蒸汽出口 N6 位于炉体 24 的零度位置。顶部煤。

  30、气出口 N2 位于在炉体 24 的 0 度及 180 度位置。 0029 如图 1 图 4 所示 : 使用时, 顶部煤仓 31 通过地脚螺栓 10 与第一固定体 4 固定连 接, 炉体 24 的顶端及底端设置第二固定体 8, 灰盘 15 的下方设有第三固定体 20, 通过地脚 螺栓10将灰盘支座7固定与第三固定体20上。 工作时, 向顶部煤仓31内加入所需的煤粉, 打开旋转下煤阀 29 及滑板阀 32, 使得煤粉通过缓冲煤仓 30 及底部煤仓 28 缓冲及分流后 均匀落入炉体 24 内。通过底部通气室 1 及风管 3 向炉体 24 内通入所需的气流, 通过进水 口 N17 向炉底 18 内注入。

  31、水。气流通过炉栅 23 后使得煤粉在在炉底 18 进行气化, 并在炉体 24 内进行干馏, 从而得到的煤气通过中心管 26、 连接管 9 及底部煤气出口 N5 输出到所需的 加热炉内。同时, 能够最终靠炉体 24 顶部的顶部煤气出口 N2 将煤气输出到所需的加热炉内。 说 明 书 CN 102504880 A 6 5/5 页 7 通过蒸汽出口 N6 能够输出蒸汽, 通过探火孔 N12 能够观察炉体 24 内的燃烧情况。通过第 一除污口 N9、 第二除污口 N10、 排污口 N14 及排净口 N15 能对炉底 18 进行清理。随着煤粉 的不断燃烧, 煤灰通过炉底 18 及炉栅 23 后落入灰盘 1。

  32、5 内, 转动盘驱动机构驱动灰盘 15 及 炉栅 23 转动, 炉栅 23 转动后, 利用宝塔状结构能够将煤灰均匀打散在灰盘 15 内, 灰盘 15 转动时, 小灰刀 21 及大灰刀 22 能够使得煤灰松散, 避免在灰盘 15 的长期积累。随着灰盘 15 的不断转动, 煤灰通过灰管 16 落入灰槽 2 内, 通过灰槽 2 能够方便对煤灰进行清理。整 个煤气发生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直至煤气发生过程的结束。 0030 本发明炉体 24 的顶端设置加煤机构, 炉体 24 的底端设有炉底 18 ; 炉底 18 的下方 设有炉栅 23, 炉栅 23 安装于灰盘 15 内, 灰盘支座 7 上的驱动安装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