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段式煤气发生炉配件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11月20日 –11月26日)

发布时间:2023-12-03作者:火狐体育在线网站

  详细介绍

  1. 无问星辰大海,但求力所能及。与诸多国家类似,随着人口加速老龄化等影响,我国也面临潜在经济提高速度下降的现实。尽管难回过往高增长时代,但这是否必然意味着价格低迷和预期转弱?呵护经济稳步的增长,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2. 甄别潜在增速的变化并非易事,因为人的思维具有惯性。历史上,有些国家在初期高估了潜在增速,奢求政策刺激维系高增长。但后期却又低估潜在增速,总需求政策缺乏主动,实际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引致负的产出缺口及预期低迷。3. 逆周期政策难阻挡潜在增速趋势,但能弥补短期的产出缺口。国际来看,若实际利率高于微观投资回报率,易引起明显的价格低迷。简单依靠基建来闭合产出缺口也有风险,尤其是当基建高峰已过,重任得让地产、消费等均衡分担。4. 展望明年,或有别于今年,增速目标有望更趋近潜在水平,价格能向正值回归。当然,政策能否从基建这个主要抓手向其它领域扩展,决定着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一提的是,维系潜在增速并非束手无策,着力点在于扭转生产率下行。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2024年是中国经济夯实复苏基础、推进结构转型、挖掘发展的潜在能力的关键阶段。

  放眼世界,外部风高浪急,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重要时刻;聚焦中国,蓄力爬坡过坎,中国经济将以速度换空间,在增长保持稳定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动能的转换、增长质量的提升和人民福祉的改善。虽然爬坡过坎道路曲折、过程艰辛、付出可观,但这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和全要素生产率长期提振的沧桑正道,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打开格局、释放潜力、奠定基础。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将渐进夯实内生增长动能,呈现出“消费为主、投资趋稳、出口恢复”的趋势特征。我们预期,2024年中国经济提高速度为4.9%左右,略低于2023年但与2020-2023年间平均增速大致持平。短期来看,积极发力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精准的货币政策有望夯实经济复苏基础;长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则有望释放经济内生潜能,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升级增“质”将共同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1. 无问星辰大海,但求力所能及。与诸多国家类似,随着人口加速老龄化等影响,我国也面临潜在经济提高速度下降的现实。尽管难回过往高增长时代,但这是否必然意味着价格低迷和预期转弱?呵护经济稳步的增长,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2. 甄别潜在增速的变化并非易事,因为人的思维具有惯性。历史上,有些国家在初期高估了潜在增速,奢求政策刺激维系高增长。但后期却又低估潜在增速,总需求政策缺乏主动,实际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引致负的产出缺口及预期低迷。3. 逆周期政策难阻挡潜在增速趋势,但能弥补短期的产出缺口。国际来看,若实际利率高于微观投资回报率,易引起明显的价格低迷。简单依靠基建来闭合产出缺口也有风险,尤其是当基建高峰已过,重任得让地产、消费等均衡分担。4. 展望明年,或有别于今年,增速目标有望更趋近潜在水平,价格能向正值回归。当然,政策能否从基建这个主要抓手向其它领域扩展,决定着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一提的是,维系潜在增速并非束手无策,着力点在于扭转生产率下行。

  拜登“再工业化”成效初显。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吹响了“再工业化3.0”号角,推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顶级规模的公共资本预算,重点出台了《美国救援计划》(ARP)、《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IIJA)、《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和《通胀削减法案》(IRA)四案。“再工业化”主题相关资本预算合计约1.2万亿美元,计划于未来5-10年内投放,支出高峰或在2024-2027年。如何理解拜登的“再工业化”愿景?首先,拜登的“再工业化”传承了奥巴马时代的目标,且在当下已成两党共识;其次,新冠冲击强化了拜登政府对基建以及产业链安全的关注;最后,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重振制造业的紧迫性更强。迄今为止,拜登“再工业化”的成效初步表现在:1)制造业就业迅速恢复,并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2)商品需求驱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回升,经济结构有所优化;3)非住宅类营建投资大幅度增长,主要受基建领域以及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行业拉动;4)美国上市企业资本开支(CAPEX)大幅度增长;5)美国制造业FDI加速流入等。

  美国“再工业化”的新机遇。过去十年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进展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商品相对于服务的消费需求下滑、产业政策缺乏连贯性、劳动力成本劣势、以及美元升值的负面影响等。对比来看,我们大家都认为拜登时代下,美国“再工业化”成功的概率更高:1)当前美国基建及制造业投资周期恰逢上升期,这可能强化再工业化政策的效果。2)发展高端制造业可能帮助打破商品需求瓶颈。2021-2022年美国商品尤其耐用品消费占比显著提升。未来美国及全球的新能源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需求增长空间较大。3)拜登政府的“地方导向型”(place-based)产业政策具有开创性、或更科学。此外,拜登政府在实施大规模财政政策与大力度产业政策时更显魄力。4)美国劳动力质量在高端制造比拼中更显优势。这部分得益于奥巴马时代以来相关人才的累积。5)美国制造业综合成本在纳入经济安全考量(尤其能源安全、产业链风险等)后,可能更具备优势。

  美国“再工业化”的固有挑战。第一,自动化、人工智能背景下,发展高端制造或难挽救美国制造业就业的流失。第二,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仍可能受制于美国政体。如在马上就要来临的2024年大选落败,拜登的产业政策未必能被落实。第三,来自非美地区的制造业竞争仍在加剧。中国制造业总实力一直上升,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也在推进“再工业化”,除中国外的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可能加入竞争。第四,强势美元仍可能持续削弱美国制造业出口。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2024年是中国经济夯实复苏基础、推进结构转型、挖掘发展的潜在能力的关键阶段。

  放眼世界,外部风高浪急,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重要时刻;聚焦中国,蓄力爬坡过坎,中国经济将以速度换空间,在增长保持稳定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动能的转换、增长质量的提升和人民福祉的改善。虽然爬坡过坎道路曲折、过程艰辛、付出可观,但这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和全要素生产率长期提振的沧桑正道,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打开格局、释放潜力、奠定基础。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将渐进夯实内生增长动能,呈现出“消费为主、投资趋稳、出口恢复”的趋势特征。我们预期,2024年中国经济提高速度为4.9%左右,略低于2023年但与2020-2023年间平均增速大致持平。短期来看,积极发力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精准的货币政策有望夯实经济复苏基础;长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则有望释放经济内生潜能,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升级增“质”将共同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美财政政策比较:实施方式、效果与未来空间

  从财政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特点看,中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立法机构监督审查、行政机构高效执行,时效性高、政策连续性强、赤字率平稳,政策导向以国内为主;而美国财政政策受制于两党政治以及行政与立法的制约,跟随政治周期摆动、政策稳定性差、赤字波动大,同时由于美国国债地位和对外政策等,政策的外溢性强。

  从不同类别财政政策实施方式看,由于中美的税制结构、发展阶段和政府间关系差异,中美在财政政策实施主体和方式有明显差异。其一是收入政策方面,美国以直接税为主、主要面向个人征税,税收政策直达居民;中国以间接税为主、主要由企业纳税,更多采用降税降费保企业;其二是支出政策方面,美国侧重民生保障,社保、教育、医疗支出占比高,消费性支出占比高,刚性支出占比高;中国侧重经济建设,民生、基建两条腿走路,生产性支出占比高,这是不同发展阶段导致的;其三是实施主体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加杠杆应对经济危机,联邦债务规模大;中国地方债发力稳增长,地方政府债务占比高;其四是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方面,中国采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美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通过QE及特殊货币工具直接提供政府信贷。其五是政府间财力平衡情况,美国各级政府收支相对平衡,中国地方政府收支矛盾突出。

  美国在研发支出、研究人员、研究产出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是全世界创新的领先者之一。

  从研发资产金额来源看,美国研发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商业部门主导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科技政策与市场化竞争机制的有效结合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府架构层面,负责建议与制定科技计划的科学和技术决策办公室、协调政策制定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由政府之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总统科技顾问办公室,被称为美国科技咨询的“三驾马车”。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国防部则是联邦政府研发支出的主力。

  高等教育层面,美国政府较少干预大学研究活动,而将重心放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创建产学合作研究中心,资金由NSF、学术界或工业公司共同提供,研究成果在企业会员享。同时,1980年的《拜杜法案》允许私人部门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激励高校设立技术转让办公室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

  企业方面,政府在给予支持的同时充分引入了竞争机制。国防创新部门(DIU)开发了“商业解决方案开放”的流程,允许国防部合同的潜在竞争者进行竞争,并在军事应用中证明他们的解决方案以获得生产合同。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分三阶段筛选和支持创新项目,通过充分竞争、分批拨款来发掘更加具备前景的优质企业。拜登政府上台后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法案,对关键领域公司可以提供补贴。

  人才方面,美国移民政策不断向技术类移民倾斜。2007至2019财年美国共发放近200万份H1-B(高技术人员)签证。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大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政府资金支持项目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多种所有制公司参与竞争,通过多轮筛选、资金分批拨付等措施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大幅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范围和成果类型,促进产学研融合;三是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并通过详尽的事前审查和优先受偿权等设计降低投资风险;四是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适度放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多元化人才引进政策。

  张明表示,从整个宏观来讲,从2022年开始形成的滞胀的格局会继续延续。延续到何时?取决于地理政治学冲突的走向以及未来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式重塑全球的增长。为何会形成滞胀的格局?张明认为有三重压力。第一,地理政治学冲突的上行;第二,美元的强周期未来如何走。第三,不确定性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会怎么样?张明分析指出,从出口端来讲,高利率导致的全球经济的下行会导致全球需求的下降,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们的很多进口限制也会使得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面临挑战;从进口端来讲,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改善,大家看见我们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包括大豆,因此我们的进口除了对美进口增加之外,大宗商品的价值的上升也使得对大宗商品依赖度很高的中国也会增加进口的成本。所以我们的贸易顺差进一步的下降可能是个大概率事件。

  最后,张明表示,汇市和股市短期的拐点可能正在到来。为何会有这个判断?张明指出,从宏观数据来讲,今年中国经济的底部就是7月份,8月、9月、10月连续三个月大多数数据在反弹;其次,中美关系边际正在改善,至少在短期内朝着积极的方向走。国内外机构投资的人的核心诉求正在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过去这一周的表现来看,汇市的拐点已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所以我们期待2024年中国的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张明表示。

  青岛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市范围内可租房落户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从人才引进、居住落户、稳定就业、投资创业落户等方面拓宽渠道,为在青岛有稳定居住生活意愿的居民提供更多落户选择。其中提到,扩大稳定居住落户范围,稳定居住落户由城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区)扩大至全市范围,在城镇租赁房屋居住并办理租赁合同备案和居住登记的人员,申请人及配偶在青岛市无合法产权房屋的,在房屋租赁期间能申请本人及其近亲属在城镇其他近亲属家庭户或者租赁房屋所在地的城镇社区集体户落户。(齐鲁晚报)

  长沙优化家庭改善性购房政策:取消购买第2套房时间限制11月24日,长沙市住建局发布《关于优化本市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政策的通知》,明确在该市购买第2套商品住房,不受首套房网签时间的限制;居民家庭名下商品住房单套面积均不足144平方米的,可购买1套改善性住房(144平方米及以上)。此举旨在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报)

  山东日照:公积金贷款政策延至明年底,多子女家庭贷款额度最高80万元11月21日,山东省日照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日照公积金中心关于优化调整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文件提出,继续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支持力度,延期执行以下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到2024年12月31日。缴存职工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借款职工家庭月还款额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不超过小两口月收入的60%。依照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的家庭,小两口、单方满足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最高贷款额度70万元、50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小两口、单方满足贷款条件的,最高贷款额度80万元、60万元。同时适用多子女家庭、青年人才、购买装配式住宅等多项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政策的,以其中最高的贷款额度为准。(澎湃新闻)

  深圳调整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11月22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调整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认定标准的通告。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同日发布通知,11月23日起调整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二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原来的普通住房70%、非普通住房80%统一调整为40%。(央广网)

  住房城乡建设部向各地回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标准数据优先支撑三类系统开发建设 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安排将标准数据向各地回流。通知明确,回流数据要优先支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保障房“三大工程”相关信息系统和农房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优先支撑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的品质保险“三项制度”试点城市开发部署相关信息系统;优先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落图”和“赋码”功能。(证券时报)

  广州启动全国首个城中村改造立法11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拟于12月下旬进行第三次审议并交付表决。据《羊城晚报》,这是广州市首次针对城中村改造进行的立法工作,也是全国首个将出台的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澎湃新闻)

  山西临汾:多子女家庭买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额上浮20%,最高100万元据微信公众号“临汾公积金”11月22日消息,山西省临汾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临汾公积金调整优化贷款政策》。文件提出,实施多子女家庭贷款政策。借款申请人家庭有两个及以上子女,并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在存贷挂钩基础上上浮20%,但上浮后的贷款额度不允许超出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不得高于房价的80%,月还款额不允许超出家庭月收入的60%。(澎湃新闻)

  中基协:截至10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2.75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1月21日消息,中基协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月报(2023年10月)。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情况方面,2023年10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587只,设立规模339.45亿元。私募资管产品存续情况方面,截至2023年10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2.75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上证报)

  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股权互助基金成立首期规模51亿元据上海金融官微,11月23日,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股权互助基金(下称“长三角专项基金”)在上海举办揭牌仪式。长三角专项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出资,首期规模51亿元,IDG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投资运营。据介绍,该基金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投资布局。

  ETF业务有望成券商竞争“新高地”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深市ETF持有账户数量达314万人,较2022年年底增幅达614%。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ETF市场规模再创新高,达1.9万亿元,较前一季度增长11.49%,较年初增25%。券商发力ETF业务已经初见成效,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基金代销业务借ETF实现“弯道超车”。以今年第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销市场规模数据为例,代销百强榜单中券商占据半数席位,且渠道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稳步提升。这还在于券商借ETF扩大“股票+混合型基金”保有规模。(证券日报)

  10月以来基金分红逾200亿10月以来,公募基金分红积极性有所提高。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以权益登记日为基准,10月以来共有494只基金进行分红,分红总额达到214.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5%,57只基金分红总额超1亿元。债券型基金是基金分红的绝对主力军,本次分红超1亿元的57只基金中,48只均为债券型基金,且包揽分红前8强;其他还有股票型基金、REITs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别有4只、3只、2只。(证券时报)

  中央金融委: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中央、国务院总理、中央金融委员会主任李强11月20日主持召开中央金融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金融委)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会议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的基础上,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扎实推动金融业开放行稳致远,促进金融业更好发展壮大。(新华社)

  中银协发布行业自律准则规范打理财产的产品过往业绩展示11月2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打理财产的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要求,在展示打理财产的产品过往业绩时,应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打理财产的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打理财产的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不得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产品未来收益。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完整会计年度的过往业绩展示除外。《行为准则》规定,打理财产的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成立未满1个月的除外,需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打理财产的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二是打理财产的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三是打理财产的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行为准则》还提到,打理财产的产品宣传销售文本只能展示该理财产品或本公司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不得刻意选择性展示理财产品特定区间或部分区间的过往业绩。对于同类或同系列理财产品,不得仅展示特定理财产品或部分理财产品的过往业绩。(证券日报)

  央行等四部门:推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11月20日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逐步加强和改进科技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的提升金融支持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外汇局:提升银行办理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近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提升银行办理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推动银行通过“网上办”“远程办”方式为机构、个人等主体便捷高效办理资本项目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通知》内容有:一是支持银行通过审核电子单证的方式办理资本项目业务。二是拓展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办理类型,将银行在线下有权限直接办理的资本项目下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全面纳入数字化服务范围。三是明确银行办理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的形式和条件要求、业务审核及档案管理、有关数据与信息报送规则等。(证券日报)

  养老“第二支柱”产品将迎重大变革年金养老金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或严格受限支持养老“第二支柱”的养老金商品市场即将迎来重大变革。多家养老金产品管理人近日收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年金养老金产品规范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据悉,征求意见稿关于非标资产的内容是重要看点。“未来,除信托产品型养老金产品、债权资本预算型养老金产品外,其他年金养老金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或将受到限制。”一位业内的人表示,对部分可投资非标资产的封闭式养老金产品,征求意见稿在期限方面也作了进一步规范。此外,在信息公开披露方面也有细化要求,包括披露项目名称、基础资产、剩余期限、到期收益分配及交易结构等。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养老金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期限匹配。 (上证报)

  11月LPR报价出炉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1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金融时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企业节能降碳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意见》印发实施后,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节能降碳。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扩大低碳产品供给。三是有利于妥善应对贸易壁垒,提升我外贸产品竞争力。建立我国自主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加强国际对接,企业可自愿委托国内或国际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据实测算产品实际碳足迹,避免参数被高估损害企业利益,同时大大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第一财经)

  央行上海总部等五部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证监局、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市科委11月21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要求,逐步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上海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要求,合理把握上海地区的信贷投放节奏。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要结合上海实际,强化主动对接与服务支持,在扩大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加强探索、先行先试。(央行上海总部网站)

  两大央企重组,国务院已批准11月23日,新华社消息显示,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不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新华社)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连续3个月回升 商务部22日发布数据,10月份,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消费供给持续优化,消费场景不停地改进革新,10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连续3个月回升,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和扩大。(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消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等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事网联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2023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万事网联公司是万事达公司(MasterCard)与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共同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获得行政许可后,万事网联公司可在我国境内授权成员机构发行和受理“万事达”品牌的人民币银行卡。公开资料显示,万事达公司是美国第二大银行卡清算机构。至此,我国已经批准美国运通、万事达两家境外银行卡清算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央视财经)

  1至10月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数增超32%商务部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70.1亿元人民币。今年前十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此外,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已连续2个月净增持人民币债券。10月,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的买入规模超400亿元,创下过去四个月以来新高。(央视财经)

  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下降0.01% 专家预计四季度仍延续下行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2023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在净息差方面,今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较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展望四季度,专家预计,净息差仍将延续下行。资产端的压力点大多数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影响将于四季度开始显现;二是城投化债过程中,银行体系或面临集中的“降息展期”安排;三是市场化需求不足,新发生贷款定价未见拐点。(证券日报)

  广东全方面实施“数字湾区”建设11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充分的发挥数字政府“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大治理、大协同”能力,推动粤港澳数据、人才、物流、资金畅通流动“要素通”,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基座通”,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商事通”,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通”,社会数字化治理高效协同“治理通”,公共服务融合便利“生活通”,粤东粤西粤北加快“数字融湾”。到2025年,基本完成“数字湾区”建设任务,实现大湾区数字化规制规则有效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联通,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均衡发展。(证券时报)

  国家数据局刘烈宏: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11月23日,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召开,在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上,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表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以数据基础制度的落地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一起,共同为数据要素产权确权、收益分配、交易流通、安全治理等核心问题的解决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数据基础设施也将对扩大数据产业规模、繁荣数据产业生态、促进数字化的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产生重要机遇。据业界初步的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澎湃新闻)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突破2万亿元11月23日,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在开幕式现场,商务部发布了《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为37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规模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中,出口2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7.6%;进口1621.7亿美元,同比下降1.6%;实现顺差48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4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其中,出口额达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中国经济网)

  工信部:前10月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9%工信部网站22日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10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416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网络电视)、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1-10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20.5%,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21.3%,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41.5%和41.4%,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2%。(经济观察网)

  中国贸促会:9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继续处于高位区间11月23日上午,中国贸促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9月份全球经贸摩擦指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9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继续处于高位区间。从综合指数看,当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181,继续处于高位区间,但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点,比上月下降66个点。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8.6%,环比下降38.8%。(央视新闻客户端)

  欧洲央行:欧元区金融稳定形势仍然脆弱欧洲央行当地时间11月22日发表《金融稳定报告》,报告称当前欧元区金融稳定形势仍然脆弱。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通胀率居高不下和地理政治学形势紧张。但欧洲央行同时指出,得益于有力的金融监督管理手段和各大银行审慎的经营策略,目前欧元区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强。(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联储会议纪要:与会者认为一段时间内保持限制性政策是合适的美东时间11月21日,美联储公布10月议息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显示,所有与会者都认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限制性的政策立场是合适的,直到通胀明显朝着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目标持续下降。与会者还指出,继续缩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过程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总体方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未来的信息表明在实现委员会通胀目标方面的进展不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将是适当的。与会者预计,未来几个月的数据将有利于看清反通胀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持续,金融和信贷条件收紧情况下总需求如何放缓,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如何达到更好平衡。(澎湃新闻)

  欧央行会议纪要:对通胀谨慎乐观将在必要时进一步加息周四,欧洲央行公布了10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显示,欧洲央行决策者都同意维持三个关键的利率不变,同时对通胀降温持谨慎乐观态度。工资的涨幅增加了通胀长期位于高位的风险,将通胀拉回目标区间的“最后一英里”是最具挑战的,在通胀仍存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准备好,持续评估经济环境,在必要时进一步加息。有分析认为,当前欧洲央行内部对于未来利率路径的判断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继续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当前限制性利率水平不变,二是继续保留加息的可能性。(央视财经)

  中沙(特)两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5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沙特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260亿沙特里亚尔,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中沙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将有利于加强两国金融合作,扩大中沙间本币使用,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央视新闻客户端)

  外媒:人民币超越欧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据路透社17日报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持续发展,同时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崛起,使人民币超越欧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据报道,国际金融机构正通过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熊猫债券”和“点心债券”筹集人民币资金。加拿大国民银行10月通过发行三年期“熊猫债券”筹集10亿元人民币(约合1.386亿美元)。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人民币在9月份的全球支付份额中获得创纪录涨幅,其份额从年初的3.9%升至5.8%,首次超过欧元所占份额。(海外网)

  土耳其央行加息500个基点 基准利率提高至40%土耳其央行2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35%上调500个基点至40%。超出此前经济学家预期的加息250个基点,这是土耳其央行6月进入加息周期后连续第六次加息。土耳其货币里拉对美元汇率应声走高。2022年以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保持高位运行,2022年10月通胀率达到85.51%,创近25年来新高。(央视财经)

  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收入70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11月20日下午消息,小米集团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营收708.9亿元,同比增长0.6%;调整后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182.9%。毛利161亿元,同比增长37.4%;毛利率22.7%,去年同期16.6%。小米集团第二季度智能手机收入416.49亿元,同比下滑2%;主要是由于平均售价(ASP)会降低,部分被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加所抵销。第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2%至50亿元。(新浪科技)

  国务院:积极地推进北交所对外开放工作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业务考核体系,逐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优化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围绕企业科学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投资并购等关键环节开发信贷、担保、供应链金融等专项业务,适度放宽对北交所上市企业贷款融资的担保要求。研究并适时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积极地推进北交所对外开放工作。鼓励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依托北交所、新三板开展业务,参与服务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中国政府网)

  北交所孙立:积极地推进公募基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11月2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孙立表示,将大力加强投资端建设,促进创新资本高效循环。以促进投融两端平衡为目标,积极地推进公募基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更多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市场建设,做好新增做市商入场做市工作,更好地发挥做市商改善估值定价和流动性的功能;推进北交所与私募股权创投市场的协同发展,加强“募投管退”全链条各环节制度衔接,共同发挥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和指数体系,优化交易制度安排,提升投资者投资交易便利性;支持引导上市公司更好回报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中证网)

  证监会核发企业债转常规后首批注册批文 5单项目计划募资350亿元企业债转常规后首批注册批文来了。据证监会网站11月22日消息,证监会对5单企业债券项目履行了注册程序,计划募集资金合计350亿元,主要投向轨道交通建设、节能环保、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领域,积极发挥企业债券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作用。5单企业债发行人分别是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均为AAA评级发行主体。其中,上交所2单,深交所2单,北交所1单。这是自10月20日企业债券转常规后,证监会核发的首批企业债批文。与之前不同,本批企业债注册批文明白准确地提出,募集资金禁止投向负面清单领域。(证券日报)

  北向通累计成交近112万亿截至2023年10月31日,沪股通和深股通2023年日均成交额达到108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7%;港股通2023年日均成交额达到315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上涨9%。北向沪港通和深港通(沪股通和深股通)九年累计总成交金额达111.8万亿元人民币,累计1.8万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内地股票市场;南向港股通(包括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九年累计总成交金额达37.3万亿港元,累计2.9万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市场。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通过沪深股通持有的内地股票总额一直增长,由2014年底的865亿元人民币,增至2.1万亿元人民币。(证券时报)

  中国信托业协会:截至2022年末信托业受托管理信托资产21.14万亿元据中国信托业协会11月21日消息,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2023)》。《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信托业受托管理信托资产2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7%。从信托投向上看,投向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规模占比分别为28.99%和13.39%,同比分别增长6.62%和0.95%;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信托规模占比分别为26%、10.6%和8.14%,同比分别下降1.73%、0.64%和3.6%。(上证报)

  中期协:全国共150家期货公司10月交易额40.16万亿元中期协11月23日发布2023年10月期货公司总体及分辖区经营情况。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29个辖区。2023年10月交易额40.16万亿元,交易量5.72亿手,营业收入24.66亿元,净利润3.60亿元。(证券时报)

  沪市ETF十月份累计成交额达1.5万亿元十月沪市ETF累计成交金额达到了1.5万亿元,日均成交金额为899.54亿元。此外,无论是从持有ETF规模、当月ETF成交金额、当月ETF交易账户数量占比来看,前十大券商都占据了当中的六成。(每日经济新闻)

  15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斥资17.37亿元购买私募产品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私募基金热情依然不减。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年内有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6家私募基金旗下的20只产品,总耗资达17.37亿元,资金量同比增加1.3亿元。在多位私募人士看来,年内上市公司购买私募基金的需求较以往明显不同,例如,上市公司对基金资产配置、量化策略选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新要求。而面对变化,作为资产管理服务机构,私募基金应当从加快丰富产品线、深耕细分赛道等方面逐步提升服务能力。(证券日报)

  泛科技主题基金吹响“反攻号角”近期,随着泛科技题材不断催化,相关行业个股屡屡迎来上涨行情。特别是近一个月,多只泛科技主题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基金)凭借超10%的收益率领涨公募市场,重仓股涵盖人工智能(AI)、半导体、新能源车、传媒、游戏等多个泛科技领域行业。随着国内外AI大模型和应用的持续更新升级,在游戏、社交、教育、IP开发等领域应用商业化空间将不断打开,并将持续拉动算力服务需求。(中国证券报)

  年内已有约200家企业终止上市截至目前,年内已有约200家企业终止IPO。据同花顺iFinD统计,今年前10月A股IPO融资规模约3353亿元,同比下降约30%。终止IPO的企业中,申请主动撤回的占比超八成。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IPO发行节奏放缓,呵护了投资者情绪。IPO市场生态关系到整个长期资金市场的活力与秩序。从长期看,更好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还需从投融资两端双向发力。面对IPO阶段性收紧,如何利用长期资金市场做大做强,成为当下拟上市企业要思考的问题。(经济日报)

  11月机构调研约千家上市公司11月以来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已对约1000家上市公司展开调研,合计调研1521家次,环比显著增加。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调研数量最多,分别为140家、138家和90家。电力设备、计算机、汽车行业的数量也超过了70家。(经济参考报)

  11月22日,据南方日报消息,深圳从次日起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同时扩大了普宅认定范围。深圳再度松绑购房杠杆,进一步打开一线城市需求端政策空间,我们期待地产政策优化的持续落实,并与其他一揽子经济政策形成合力,一同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稳定居民房价预期和购房需求。我们看好具备充裕供应弹性的城市以及在主流城市有充裕货值和较强补货能力的优质房企。

  本次新政的关键调整在于大幅松绑购房杠杆。继831“认房不认贷”政策后,深圳将二套房首付比例从普宅70%、非普宅80%统一下调为40%。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本次深圳在城市层面出台下调首付比例的政策,属于09年以来首次,参照2014-2016年周期,330政策在全国层面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但深圳并未明确跟进,而此次调整距离“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仅2个月余,将二套房首付比例直接下调了30/40pct,购房杠杆放松力度空前。

  本次新政将原认定标准里的“实际成交总价750万元以下(含750万元)”这一条件删去,扩大了普宅认定范围。根据深圳市有关政策,普宅和非普宅的税费差异大多数表现在1、增值税:普宅满五唯一免征增值税,而非普宅增值税为差价的5%;2、个税:非满五唯一的情况下,普宅的税率为1%,而非普宅的费率为1.5%。因此,普宅认定条件的放宽意味着扩大了税费优惠范围。在14-16年的放松周期,深圳同样删除了普宅认定中关于成交价的条件,我们大家都认为本次全面调整也将为需求端修复加大砝码。

  深圳是一线城市中第二个全面降低二套房首付的城市,推动新政的原因是市场成交相对偏弱。今年以来(截至11月20日),深圳新房成交面积同比-13.4%,较一线pct,同时弱于我们跟踪的60城均值。房价方面,以贝壳KMI二手房房价指数来看,深圳2021、2022、今年(截至11月12日)的均值分别为42.7、32.5和39.2,同期一线年起已开始调整,而且调整幅度高于其他一线城市。但从近期的走势而言,京沪的KMI二手房价指数较深圳更弱。9月8日广州将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40%,此次深圳同样执行全面下调二套房首付,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这一政策有望在一线城市进一步扩散。稳定一线城市的信心对于全市场的需求端信心稳定具有关键意义,我们期待政策落地对于基本面的托底效应。

  深圳楼市持续承压,亟待宽松政策支持。截至 11月 21 日,今年深圳一手房累计成交面积 399.3 万方,同比-10.3%,在 2022 年下降 17.8%的基础上二次探底。横向对比来看,同期北京、上海、广州的一手房成交面积分别同比-0.1%、+6.5%、+2.8%,深圳市场热度较低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出台放宽普宅认定标准并降低二套首付比例等支持性政策正当其时。本次政策能够降低购买二套住房的资金门槛及税费负担,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当前楼市低迷的环境下,助力提升市场成交活跃度及信心。

  深圳释放积极信号,北上有望跟进调整。7 月 24 日政治局会议定调后行业政策风口已至,8 月底各地政策开始密集落地,当前二三四线城市政策已应出尽出,一线 月放松外围限购、调整首套商贷最低首付比例为30%,利率下限为 LPR-10BP、调整二套商贷最低首付比例为 40%,利率下限为 LPR+30BP;深圳于 9 月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由 LPR+30BP 调至 LPR-10BP、将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由 LPR+60BP 调至 LPR+30BP。前期一线城市政策力度较小仍具备放松空间,当前政策放松已传导至广州、深圳,预计后续一线城市有望出台放松远郊限购等支持性政策。

  房企融资持续低迷,金融端支持蓄势待发。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累计107345亿元,同比-13.8%,降幅较 1-9 月扩大 0.3 个百分点。10 月单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9278 亿元,同比-16.8%,环比-15.3%,今年房企融资仍处困境。10 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多种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央行、住建部等监管部门先后表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2023 年 11 月17 日央行、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议,对各家银行提出“三个不低于”的要求(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并提出拟修改开发贷、经营性物业贷、个人房法等。11 月 20 日市场消息称监督管理的机构正起草涉及 50 家中资房企的融资白名单,在列房企将获得信货、债权和股权融资等多方面支持,覆盖范围包含国企、民企甚至出险房企。继 2022 年 11 月“三箭齐发”后,近期房企在融资端再次迎来重大政策利好,随着后续金融支持落地,预计房企融资环境将边际改善,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房企紧张的现金流状况。

  近期,城投认购倍数屡创高位,“资产荒”再现。本文试图在分析2023年信用债整体供给的基础上,再对各个板块的融资需求、政策和市场影响进行预判,以求对2024年信用债供给状况做出一定的预判。

  截至11月20日,2023年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量11.68万亿元,扣除到期后净增量0.93万亿元,分别达2022年全年的95%和86.6%。其中城投债净增量1万亿元贡献了全部信用债净增,省级净增较高,外部评级集中在AAA和AA+,隐含评级AA贡献了大部分发行和净增,隐含评级资质有一定下沉,区域上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产业债净增为负,央企和民企净增分别仅-0.49万亿元和-0.14万亿元,地方国企净增0.53万亿元,其中很多也兼具城投属性。行业方面传统中上业债券融资积极性下降,如电力、石油、煤炭等净增量均为负,新增发行集中在类城投、公益属性强、长期存在资金缺口的行业,如基建设施、多元金融、公用事业等。此外,永续债发行量达到1.1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净增量3240亿元大幅超过2021-2022年,不过仍低于2015-2020年,其中电力、基建、城投行业发行量高。

  金融类发行和净增量分别为3.69万亿元和1.47万亿元,发行量略超去年全年水平,净增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28倍。商金债和银行二永债贡献金融类信用债主要净增,规模均在6000亿元左右。在股份行和城商行的主要带动下,商金债延续2022年的供给放量趋势,主要系主题债券发行增多以及股份行和城商行优化负债期限结构所致。银行二永债净增保持相对高位,供给进一步向国有大行集中,四大行的TLAC监管达标压力为根本原因,年内发行节奏前低后高。此外,证券公司发行和净增量分别达到9233亿元和2575亿元,较前两年有明显放量。

  整体看,城投债作为非金融类信用债供给的主要贡献板块,受化债过程中控制新增融资规模、低息置换高息调结构以及债券短期化、提前偿还致实际到期增长等因素,我们预计2024年净增量或难以明显超过今年,仍维持万亿元左右。结构上中等资质仍将占据主导,传统发债区域、债券占比较高地区发行可能边际放缓。产业板块,由于投资效率不高,企业融资意愿不足,同时优质企业贷款成本更低、民营发行难度或仍维持,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供给预计仍以基建、类城投等行业为主,企业类永续预计仍有一定净增。综合看来,我们大家都认为非金融信用债净增可能继续小幅回落到万亿元范围内,高息“资产荒”持续。

  金融债供给有望延续增长,呈现供需两旺之势。我们从国有大行发行批文和资本新规落地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以及内生资本变化两个角度测算,预计距离2025年初四大行所面临的TLAC缺口或在6000-8000亿元左右。为补充TLAC缺口,我们大家都认为2024年四大行银行二永债和TLAC非资本债券的净增或将在近年50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上有所增长;其他银行净增可能维持在近年1000-2000亿元左右水平,综合看来2024年银行二永债可能延续增长。不过考虑到资本新规后整体金融类供给低于此前预期,加上需求端由于非金融类“资产荒”可能部分转向金融,我们预计供给不会带来较大的利差冲击。

  2023年10月,债券托管余额为150.6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52%,较9月上升0.79个百分点。10月新增托管规模为13860亿元,同比多增11192亿元。

  1、从品种看,利率债是同比多增的绝对主力,剔除利率债后其他券种整体同比少增。(1)利率债同比延续多增,主要系特殊再融资债拉动。(2)信用债同比延续少增,背景一是城投债受严监管影响增速下降,二是产业债收缩幅度更大,反映出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仍有待加强。(3)同业存单同比多增、环比减少,主要系基数原因。

  2、从投资机构行为看,银行、险资增持,其余机构多减持。(1)商业银行增持债券1.48万亿,同比多增1.09万亿;主要跟随政府债供给进行配置,为政府债的绝对增持主力。(2)保险增持债券1421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主要增持地方债、金融债和信用债。(3)券商自营小幅减持324亿元,同比少增337亿元;主要多增了国债和信用债,主要少增了证金债和ABS。(4)以理财子为代表的广义资管户减持1943亿元债券,同比多减297亿元,配债力度延续回落。(5)公募基金减持债券649亿元,同比多减398亿元,主要减配信用债和国债。(6)外资增持债券393亿元,同比多增630亿元,主要增持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

  3、机构行为展望:银行或跟随利率债供给,11-12月万亿国债发行接棒,银行预计仍将保持比较高的配置力度。保险机构(包括年金)负债端保费仍有支撑,资产端债券仓位较重,后续能否增配主要看股市行情;而券种方面,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退坡后,险资或更多在信用债和金融债上发力配置。广义资管户延续了减持趋势,展望11月其面临的整体环境仍偏逆风,关键看央行配合程度。公募基金方面,其新发基金11月表现出了一定增长,但目前其债券仓位整体极轻,有一定的加仓空间,公募基金配债力量与债市行情相关度高,展望11月,公募基金的配债力量或视债券行情而波动。

  近10日(11.9-11.22),市场流动性依然偏弱,情绪处于中等热度,一方面,全球资产“定价锚”10Y美债利率短暂反弹至4.7%后连续回落,最低降至4.4%下方,中美利差倒挂程度继续收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大幅升值,但北向资金不为所动,在上期净流入后再度转为净流出;另一方面,10月M1同比继续下降至1.9%,增速已连续9个月放缓甚至接近历史极低水平,市场剩余流动性不容乐观。

  近10日,风格视角来看,北向资金明显减仓金融和周期板块,融资资金加仓所有板块;产业链视角来看,北向资金大幅减仓金融板块,仅加仓TMT板块,融资资金加仓所有板块。行业视角来看,(1)外资:小幅流入计算机、电子和社服,转为显著流出电新和非银;(2)融资:明显加仓非银、电子和计算机,小幅减仓军工。外资和融资合力:继续加仓电子,流入计算机。

  近10日,北向资金超配比例较高且超配环比幅度较大的一级行业有食饮、家电和医药;融资资金超配比例较高且超配环比幅度较大的一级行业是非银和电子。

  1、市场情绪略有降温,活跃资金开始收缩战线,转为谨慎。具体表现为:(1)近10日,全A成交额有所回落,平均成交额为9065亿元,换手率环比下降0.07%;(2)全A上涨个股占比按环比会降低;(3)全A所有个股的多头排列占比为27.11%,延续回升态势,但已处于较高位;(4)头部成交额集中度持续下降,行业轮动指数先升后降,或反映本轮反弹以来,活跃资金开始收缩战线日价值风格表现较优,小盘价值涨幅近0.2%,大盘成长表现最差,下跌超3.5%;风格板块中,成长板块做多热度最高,消费和周期做多热度持续回升,金融热度也开启低位反弹。3、行业来看:煤炭涨幅和上涨占比最高,换手率、多头排列占比骤升;汽车和医药做多热度最高,短期警惕过热风险;热门行业创新药做多热度最高。注:如无特殊说明,本文近10日均指近10个交易日,即(11.9-11.22)。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复苏明显低于预期、宏观流动性收缩风险、海外黑天鹅事件。

  大势研判:横盘震荡枕戈待旦,保持耐心行稳致远。经济总体稳步恢复,基建工程与城中村改造有望推动投资改善,制造业出海成为新亮点,消费恢复偏慢仍需支持。宏观政策积极有为,货币政策保持宽松,财政政策发力稳增长,产业政策聚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政策组合拳与协调性有望上升。在经济恢复与政策积极的推动下,中国股票市场总体保持平稳,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溢价保持稳定。

  风格比较:小盘题材行情冷却,大盘稳健固收优先。2023年投资者风险偏好两端走,小盘成长股涨,大盘蓝筹股跌。风格切换,下一阶段高风险特征的小盘题材股行情退潮,投资机会主要在低风险特征的大盘股。关注固定收益债券与相关这类的产品的投资机会。

  行业比较:投资看重高确定性,红利稳定资源紧缺。下一阶段股票投资更看重确定性,机会在低风险特征(低估值、低负债与稳定现金流)的板块。利率水平下降,看好类债券的稳定资产红利高股息:电力与公用(火电,容量电价改革)、高速公路。海外滞胀与供给受限的大宗品板块:石化(油)/有色(铜)/黄金;国内库存偏低且供需偏紧的板块:煤炭(焦煤)/有色。